

出于安全考虑,机器人竞速跑项目被安排在封闭环境中进行。隔着田径场的铁丝网,现场观众纷纷调整手中手机和相机的焦距,只为记录下他们期待中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
然而,实际的比赛场面却多少显得有点平淡甚至乏味。挂在固定支架上的机器人“选手”被工作人员逐一推上起跑线,在塑胶跑道上跑出一段距离后,便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折返,被重新挂上支架。接着,下一个“选手”上场,重复这一流程。
“就这?”一位年龄稍长的男性观众忍不住吐槽,“我还以为是一群机器人一起跑。”
不知不觉,比赛结束。离场时,机器人“选手”享受到了体育明星般的待遇,成为众人镜头争相捕捉的焦点——即便和起跑前一样,它们依然被挂在固定支架上。那位刚才还在吐槽的观众,此时也掏出手机一阵猛拍。
4月25日至27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近百家机器人企业携各自产品参与此次活动。这场特殊的运动会,也成为无锡当地的热点事件,吸引了大批市民自发前来观摩。
今年以来,机器人的社会热度肉眼可见,在无锡举行的此次活动便是当下这股机器人热潮的缩影。“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个颇具科幻色彩的技术名词,成了被反复谈论的高频热词。次第冒头的企业、雄心勃勃的资本、竞相布局的地方政府、脱颖而出的行业明星以及更多满怀好奇与幻想的普通人合力构成了当下这股热潮。方兴未艾的机器人产业,正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乃至裹挟下,不断向前。
硅基机器人终究是碳基人类的造物。身处热潮之中,机器人背后的人们则始终保持着科学家式的客观与冷静。面对不断升温的机器人热潮,如何协调好“热”与“冷”的关系,正愈发成为一个需要直视和思考的问题。
恰如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所说:“在热潮里需要冷思考,寒潮到来时则需要保持热血。”

被固定在支架上的机器人被工作人员推上跑道。 于量 摄
热潮:企业、资本、地方政府
“眼下,我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机器人何时能够进入普通家庭。可能很难想象,就在10年以前,高校实验室里研发的机器人,设想的应用场景还是火星探测、核电站救援之类极端环境下的特种任务。”杭州行思无界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毛励珩说。
行思无界于2024年初注册成立。在此次机器人运动会现场记者发现,参赛与参展的企业中成立于近两年的不在少数。在行思无界的展位正对面,是“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这家国内机器人行业的明星公司,成立至今亦尚不足10年。
“某种意义上,这个行业里的所有企业现在都还只是初创企业。”毛励珩说。
这个“都是初创企业”的行业,如今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近日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达82.39亿元。另一份《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产业的持续升温,让机器人成为资本关注的热门赛道。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起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亿元。今年春节过后,各路投资人在宇树科技公司门口的蹲守并不仅仅是段子。身在行业中,所有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资本的推力。
虽然目前暂未获得明确直接投资,但是过去一年里,毛励珩也曾与不少资本方有过接触。他认为,资本的热捧证明市场普遍看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潜力,这也是助力行思无界这样的小体量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
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创业热和投资热苗头已然出现,但是前方究竟是一片蓝海还是泡沫?

投篮机器人投出一道优雅的抛物线。 于量 摄
陶福邦是另一家被冠以“无界”之名的机器人企业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哈工大从事机器人相关研究多年,2023年他与几位同事一道,注册成立了无锡无界探索科技有限公司。陶福邦认为,眼下无须过于纠结泡沫与虚火的存在,短时的“过热”对于行业的发展并非坏事。“大浪淘沙过后,那些做得真正好、真正扎实的企业总是会被留下来,最终形成一个有优势的产业。”
不仅是资本,对于机器人产业,各地方政府同样寄予厚望。以无锡为例,4月发布的《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就明确,目标三年时间实现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一系列切实的布局动作也正逐步落地:2024年10月,锡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一个月后,无锡(惠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揭牌,总投资达15.3亿元;今年2月17日,总投资达12.6亿元的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今年10月即将交付的梁溪科技城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则将提供总建筑面积约13.87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无锡市惠山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本次运动会的承办单位之一。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运动会本身只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展示产品、技术、实力的舞台,对于无锡而言,更为看重的是机器人产业链的优化与完善。“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无锡既有产业基础,也不缺相关团队和企业,从而能吸引更多机器人行业的头部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落户无锡。”
“以场景促交易”“以场景促招商”,正逐渐成为各地在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时的共识。在机器人运动会的最后一天,无锡市发布了一组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需求清单,多个项目在现场签约,其中包括地铁安巡检、中小学教育、医康养护等应用场景。

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在场馆内行走。 于量 摄
冷思考:技术、期待、应用场景
熊蓉研究了20多年机器人。对于眼下这一波席卷而来的机器人热潮,这位行业“老法师”态度淡然:“当技术变革出现,新技术有望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各方因为看好这个方向导致某个领域出现短时过热是正常情况。”
在熊蓉看来,当能跑会跳的机器人切实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技术奇观带来的冲击,让大众产生了略有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事实上,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目前尚处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的初步阶段。熊蓉的判断一针见血:眼下,应用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技术的能力还是不够的。
这确实是一个稍有些反直觉的判断。当机器人“进厂打螺丝”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人们似乎已经认定,机器人的大规模上岗指日可待。
2024年末,总部新近迁至无锡的魔法原子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在苏州吴中区的一家企业投入使用;另一家机器人企业乐聚,则在今年1月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至北汽越野车,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布交付数量最多、场景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企业不仅都在长三角地区设有产线和分公司,各自派出的“选手”也都出现在了无锡此次的机器人运动会上。
然而,按照不少行业人士的观点,小批量的交付并不足以证明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时代已经到来。重庆邮电大学教授、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表示,人形机器人还有诸多“灵魂拷问”暂时未有答案,却时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首先是续航问题。李清都说:“有两个物理极限暂时还没被突破。一个是电机的功率密度,另一个是电池的能量密度。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动态性能比较好的机器人,个头普遍都不大。因为尺寸一旦大了,重量势必也增加,续航能力就成问题了。”
李清都说,不少企业在参加展会和活动时,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往往是不插电的,“生怕电池没电,实际演示的时候露怯。都是确定要开始展示了,才赶紧把电池插上”。

绿茵场上的机器人“球员”。 于量 摄
另一个“灵魂拷问”则是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李清都认为,未来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势必将大量涉及与人类的互动与协同,如何确保这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钢铁工人”或是“钢铁保姆”在工作中保持高效且不“跑飞”,同样事关重大。
熊蓉则指出,热潮之下,更应始终坚持将实际应用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的原点和方向。她认为,劳动力不足所引发的对机器人的需求,如今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体现,这也是这一轮机器人热潮的重要成因之一。因此,如何提升机器人的实际“工作能力”,相比杂耍式的表演和走秀,才是现阶段真正的现实问题。
“双脚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让人类有机会用双手创造出文明。对于机器人,按照我的理解,首先是要让它们能够具备与环境互动、使用工具的能力。当机器人有能力胜任工厂作业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服务以后,再搭配上它们的双脚,才是有意义的。”熊蓉说,“某种意义上,机器人的双手可能比双脚更重要。”
未来:坚持、人才、产业链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37台以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为原型设计的“海宝机器人”在世博园区内投入使用。而这一批由浙江大学和中控科技集团联合研发的“海宝机器人”,当时的技术负责人之一,正是熊蓉。
以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海宝机器人”不仅在外观上显得臃肿笨重,能力也至多与如今在酒店和餐馆内常见的服务型机器人相当。反倒是同样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那台能演奏小提琴的人形机器人,至今仍是不少人重要的“世博记忆”。
然而,当年造出了那台小提琴机器人的日本工业巨头丰田,此后多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再无建树,直至去年宣布与波士顿动力合作,才又短暂地重回聚光灯下。熊蓉领衔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则在去年发布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领航者2号——这是一台具备精确技能作业能力的人形机器人,辅以适当的训练,拉小提琴对它而言应该并不是难题。
早在2006年,熊蓉和她的团队就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能打乒乓球的机器人。一路走来,熊蓉坦言自己也曾经历事业低谷。
“起先是波士顿动力的异军突起。那些年,他们发布的每一条视频都能产生巨大反响。我们一方面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技术上永远都追赶不上了,一方面又怀疑这样的人形机器人到底有没有落地应用的可能。再后来,波士顿动力被几度易手,本田技研的ASIMO中止开发,全球机器人行业似乎都陷入了低潮。我们又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还有必要再坚持下去。”熊蓉说,“我甚至一度想过,干脆换个方向,研究点别的吧。”

待机中的机器人“运动员”。 于量 摄
所幸,熊蓉最终选择了坚持。同样选择了坚持的还有毛励珩。
毛励珩认为,当下的机器人热潮是某种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持续投入,培养和储备起了一批机器人领域的专业人才。经过了此前十数年的蛰伏与积累,当年选择坚持的那群人,现在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这一点从目前活跃在这个行业里的人的年龄结构就能看出来,主力都是我们这批30岁上下的”。
除了人才,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和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也为机器人热潮的爆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无锡,一批汽车零部件厂商正陆续转型,发力人形机器人制造的关键零部件领域。据无锡(惠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负责人李旻晖介绍,园区内不少上游配套企业,是本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转型过来的,“无锡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很多,包括各级供应商,未来一旦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做起来了,对这些供应商来说,相当于获得了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这对于无锡整体制造业都有帮助”。
在汽车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这些老牌汽车零部件厂商在寻求转型的过程中,都渴望抓住机器人这一新风口。
去年4月,无锡一批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联合成立了无锡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的秘书长顾志军,同时也是无锡蔚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一家生产谐波减速器等机器人全系列关节的企业,虽然仅成立3年,但已经具备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和组装能力。
顾志军告诉记者,公司的技术团队脱胎于华光汽车部件集团和万迪动力研发部门,两家企业都是无锡的老牌汽车零部件厂商。目前,企业为智能物流领域研发的新一代机器人“艾德”在加速量产,这是由无锡蔚瀚智能与威孚高科、江南大学联合研发,也是无锡本土产业链打造出的首个人形机器人,从关节驱动系统到末端夹爪灵巧手等20余类零部件,全部来自无锡本土企业。
人才与产业链齐备,依然需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在熊蓉看来,这种坚持将是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现在我们还在爬坡的过程中。但是终有一天需要面对‘死亡之谷’,也必须跨过‘死亡之谷’。”熊蓉说。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热得发烫,行业“老法师”提醒:热潮里需要冷思考,寒潮里保持热血》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于量 李欣欣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