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业绩干不过一家“老白干”,酒商直言“教错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6:50:00    

随着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业绩出炉,行业仍未摆脱持续下滑的趋势,也让不少酒商感慨“底下还有底”。

财报显示,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总收入约为24.8亿元,净利润为1.2亿元,尚不及老白干酒(600559.SH)一家的利润,仅相当于华润啤酒(00291.HK)营收的十分之一。

在业内看来,葡萄酒仍未找到靠近消费者的有效方式。

从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业绩看,上半年只有三家企业营收实现增长,大多数酒企仍处于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的状态。半年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葡萄酒企仅有一家,4家酒企收入在1亿到4亿元之间,其余均不足1亿元。

龙头企业张裕(000869.SZ)继续领跑行业,半年实现收入14.7亿元,同比减少3.4%;实现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减少16.1%。曾经的国产葡萄酒“三驾马车”之一的王朝酒业(00828.HK),上半年实现收入1.2亿港元,同比减少9.3%;净利润817万港元,同比减少55.9%。中信尼雅(600084.SH)上半年收入0.7亿元,同比增长4.1%,但净利润仅100万元。

记者注意到,在持续萎缩后,葡萄酒与白酒、啤酒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上半年白酒上市公司也普遍面临动销难、价格倒挂、市场萎缩等问题,但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总营收仅与河北区域酒企老白干酒相当。后者上半年实现营收24.8亿元,净利润3.2亿元,比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总净利润高一倍多。老白干酒在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营收规模排名第13位。若与啤酒企业相比,葡萄酒企业与位列第6的珠江啤酒(半年收入32亿元,净利润6.1亿元)差距更为明显。

在葡萄酒上市公司看来,业绩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葡萄酒行业整体市场低迷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国内葡萄酒产量为0.6万千升,同比减少25%;今年1–7月,累计葡萄酒产量为5万千升,同比减少26.5%,也印证了行业形势并不乐观。

中酒协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葡萄酒产量持续下滑,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者饮酒习惯更倾向于白酒和啤酒,葡萄酒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同时,进口葡萄酒凭借品牌、品质和价格优势,持续挤压国产葡萄酒的生存空间。此外,国内葡萄酒行业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相对滞后,未能有效迎合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流失。

曾经历中国葡萄酒黄金年代的上海云酒仓创始人张海啸告诉记者,从2024年开始,能明显感觉到客户在集体消失,葡萄酒行业进入漫长的寒冬。但他认为,葡萄酒行业的问题并非这两年才暴露,生意越来越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教错了”。

张海啸表示,葡萄酒本身是生活、表达的一部分,但目前的市场教育模式脱离现实,主流葡萄酒消费教育把原本该进入厨房、聚餐、小酒馆的葡萄酒,硬生生变成一场葡萄酒“高考”,把体验变成了知识点的掌握、背诵,把消费者逼的越来越远。此外,与啤酒明确的大众消费品定位不同,葡萄酒在定位和品牌上均存在不足,缺乏简单明确的认知锚点。

记者了解到,葡萄酒自有其品评与话语体系,白酒、啤酒也是如此,但后两者的品评多发生于生产与专业品鉴环节,但葡萄酒却被过度应用于市场营销上,这抬高了葡萄酒的消费门槛。

但记者走访发现,尽管过去的教育模式被广为诟病,但目前许多酒商和部分酒企仍延续品鉴会、路演等传统营销方式,形式上也未有太大改变。究其原因,是“没有更好的方式”,只能惯性前行。相比于白酒的社交属性和啤酒的大众消费品策略,葡萄酒夹在中间,定位尴尬。

在此前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张裕总经理孙健表示,受经济环境影响,葡萄酒作为非刚需产品,其消费量与消费场景出现了偏长期的“断崖式”萎缩。加上国内葡萄酒企业在产品、渠道和营销上投入不足,也导致葡萄酒消费面临“边缘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葡萄酒行业也出现一系列新变化。越来越多的酒企抛弃以往“高高在上”的产品和运营模式,推出性价比更高、半甜、低醇等口感更易接受的平民化产品。例如,西鸽酒庄推出定价百元的N18系列;张裕推出39元和59元的长尾猫白葡萄酒系列,并进入烧烤摊、大排档等以往葡萄酒较少触及的消费场景,与啤酒等酒类争夺消费者,试图重新吸引市场关注。

潮饮荟创始人殷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葡萄酒市场历经多年下跌后,进一步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但如何在寒冬中生存,是中国葡萄酒企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最重要的,是让更多消费者先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