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太原市中小学校园里书声重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太原市中小学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用历史教育铸魂、用实践活动聚力,为学子们呈现了一堂堂兼具历史厚度与青春温度的“开学第一课”。从烽火岁月的集体回望到非遗传承中的精神延续,从红色影像的震撼共鸣到实践课堂的知行合一,多所学校以多元形式诠释着“铭记历史、奋勇前行”的时代命题,让伟大抗战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历史为镜:在光影与实物中触摸烽火记忆
“历史这面镜子一旦被尘埃蒙蔽,和平就可能蒙上阴影。”9月1日,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教室里,《伟大抗战精神永不磨灭》专题片的镜头正掠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开学第一课上,师生们共同观看两部历史纪录片,从平型关大捷的震撼场景到太原保卫战的悲壮画面,从先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到当代中国“山河壮丽、人民豪迈”的实景对比,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的深刻内涵。
走出教室,历史的触感更加真切。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30名学生代表走进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在“烽火太原山河壮歌”图片展中,泛黄的战地书信、磨损的步枪、太原城防图等实物展品,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这张照片里的战士和我爷爷同龄,却永远停留在了19岁。”学生杨梓艺在一幅八路军战士的合影前驻足良久,“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我们必须用奋斗去守护。”纪念馆副馆长杨芸的话道出活动初衷:“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历史场景,让烽火岁月的不屈精神成为他们成长的养分。”
同一时刻,太原市迎泽区松侨小学的银幕上,电影《南京照相馆》片段正在“显影”。这部经典影片以一家照相馆的兴衰为线索,串联起南京城从抗战时期的浴血抗争到和平年代的重生蝶变。当镜头定格在1937年市民们举着“还我河山”标语游行的画面时,班里的学生都悄悄握紧了拳头。“原来课本里的‘南京大屠杀’不是遥远的文字,是真的有人用生命在守护我们的家园。”这样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班主任们以“少年应有鸿鹄志”为引,引导学生们思考:“铭记历史不是沉溺苦难,而是要让‘历史的底片’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
传承为脉:在非遗与实践中延续精神火种
历史的传承不止于回望,更在于用当代青年的方式续写华章。太原市迎泽区海边街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二年级学生们操纵着亲手制作的皮影,在幕布上演绎《鸡毛信》的片段——当“海娃”机智躲过敌人搜查的情节出现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这些皮影道具来自学校暑假推出的“非遗主题跨学科项目册作业”,学生们不仅学习了皮影的制作工艺,更在改编剧本时深入理解了抗战小英雄的故事。
五年级的开学第一课是花馍的非遗技巧展示,“龙腾盛世”“和平鸽”等主题作品造型灵动,面团的纹路里藏着孩子们的巧思。“这个花馍的褶皱代表太行山的山脉,我想告诉大家,当年八路军就是在那里打了胜仗。”学生指着自己的作品介绍。更令人惊喜的是科技社团的“非遗+科技”成果:3D打印的皮影模具精度更高,智能温控发酵箱让花馍制作更高效。“老手艺里藏着祖先的智慧,我们用科技让它焕发新生,这也是一种传承。”科学老师的话点明了活动的深意。
新学期,“五个一”行为准则成为海边街小学的特色亮点。“每日微笑问候”培养文明素养,“每周劳动实践”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每月公益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每学期非遗传承”延续文化根脉,“每年红色研学”深化家国情怀。在“文明礼仪小剧场”里,学生们通过情景剧演绎“抗战时期的互助故事”,将先辈的协作精神转化为日常的团结互助。正如班主任总结时所说:“‘臻美’的道路上,既要心怀家国,也要脚踏实地。”
“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太原市迎泽区松侨小学陈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向学生们提出三点期望:从尊重国旗、认真学习等小事做起,让爱国情怀落地生根;像先辈克服战争困难一样,直面学习中的挑战;传承协作精神,在集体中共同进步。这些话语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强国有我”的种子。
从历史课堂到实践现场,从影像共鸣到亲手创作,太原多校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线,让伟大抗战精神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记忆化为行动。正如学生们在主题班会上共同朗诵的那样:“80年前,先辈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80年后,我们以青春之名续写荣光。”在这个崭新的学期,红色血脉正在赓续,报国之志正在启航,新一代青少年正以奋斗为笔,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答卷。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