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
凝固的日军罪证 镌刻的民族记忆
在大通区九龙岗镇淮新村,一处普通民居的院落里,一座圆柱形碉堡静静伫立。它没有宏伟的外观,却以斑驳的条石与冰冷的机枪眼,无声述说着80余年前那段浸透血泪的历史。这座被当地人称作“暗堡”的建筑,正是2017年被发现的日军侵华的铁证——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

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淮南,迅速占领九龙岗、大通、洞山三大煤矿及田家庵地区,随即推行“以战养战”策略,疯狂掠夺煤炭资源,支撑其侵略战争。“听老一辈人讲,当年日本人在这一带盖的房子少,碉堡却修了一座又一座,就是用来镇压咱们中国人的。”在碉堡附近居住40余年的郭大爷,至今对老人口中的历史记忆犹新。
为实现“以人换煤”的残酷掠夺,日军四处强征劳工,在矿区推行高压统治。为防止抵抗力量袭扰、管控矿工,他们在三大煤矿及舜耕山沿线,修建了几十座功能各异、相互联结的碉堡,构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便是其中关键一环——它北临铁路、南接矿区,扼守煤炭运输与人员进出的要道,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那时候这周围都是农田,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有碉堡,可里面视野特别开阔。”郭大爷指着碉堡的观察口回忆道,“日军夜里开着探照灯,四周动静看得一清二楚。要是有人想偷袭,没等靠近就会被发现,这暗堡比高碉堡更吓人——等你看见它,已经离得太近,根本躲不开。”
除了地面的防御功能,这座碉堡还藏着隐秘的设计。大通区新四军研究会的崔新雨介绍:“据说碉堡地下有一条暗道,直接连通当时日军的矿业所,这应该是他们设置的第二道防线,既能快速增援,也能在危急时撤退。”
如今走近碉堡,仍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它高约1.8米,周长15米,四周墙壁由坚固条石砌成,顶部以水泥浇筑,外观保存完整。墙体上留存3处机枪眼与8处观察口,只是碉堡内部如今堆满杂物,地下暗道的入口被掩盖,无从窥见其原貌,但透过那些漆黑的机枪眼,仿佛仍能看到当年日军架设的枪口,让人不寒而栗。

硝烟虽早已散尽,但这座碉堡承载的屈辱与苦难,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2019年,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这座“历史见证者”有了更坚实的保护。它不再是冰冷的石头建筑,而是活着的历史教材——每一道条石的裂痕,都是对日军暴行的控诉;每一个留存的枪口,都在提醒后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如今,往来的人们驻足碉堡前,触摸着斑驳的墙体,读懂的不仅是淮南的苦难过往,更是中华民族在抗争中凝聚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国耻、砥砺前行。
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 亢宁 徐洁
编辑 罗 崇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