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道德模范黄新民:“老电工”二十九年坚守,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3:25:00    

全国道德模范黄新民(左)与同事共同研究变电站设备保护参数。(通讯员王晋魁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媛媛 通讯员李毅)5月23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城北变电运检中心变电二次运检班技术员黄新民,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从业29年来,黄新民从初出茅庐时的茫然无措,到如今凭借“望闻问切”的绝活精准诊断故障,一步一个脚印,在继电保护领域深耕细作。他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的坚持,攻克了继电保护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先后组织实施85项创新课题研究,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为新疆电网继电保护领域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标准指导和经验参考。

这个在端子排前工作的“老电工”,用29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初出茅庐,啃下进口设备“硬骨头”

1996年,黄新民初入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继电保护班,面对全英文的进口保护装置说明书,他如同“看天书”般茫然无措。“师傅让我翻译一段技术参数,我盯着‘relay protection’(继电保护)几个单词发呆,急得直冒汗。”回忆起这段“窘迫”的起点,黄新民记忆犹新。

继电保护,相当于大电网中的“保护丝”,直接关系到电网的整体运行安全,因此这项工作对技术的要求极高,而且需要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上世纪90年代末,新疆电网发展驶入快车道,各种新型设备层出不穷。1998年9月,乌鲁木齐电网首次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国外继电保护装置,2000多页的全英文资料成为横在团队面前的“拦路虎”。

当时外国专家不在现场,无法提供指导,面对一堆“洋设备”和满纸外文,大家连接线端子都对不上号。黄新民主动请缨承担翻译任务,白天带领小组成员研究设备接线,晚上则在宿舍的台灯下,支起小书桌,左边摆着装置说明书,右边摊开笔记本,铅笔尖在英汉词典里来回游走。

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类的翻译书籍,在遇到电气相关的专业术语时,黄新民常常要查阅三四本资料才能确认准确译法。“为了搞清楚‘差动保护原理’的英文注释,我对着电路图画了整整三夜,直到把每个元件的英文缩写和实际功能对应上。”凭借这股“蚂蚁啃骨头”的劲头,黄新民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套资料的翻译和整理,编写出一套中文版安装及操作技术手册,甚至标注了80多处操作易错点。

当国外专家回访时,看到工整的中文笔记和调试记录,竖起大拇指说:“这是我见过最专业的本土技术团队。”

直到2006年,这套翻译成果仍在220千伏钢东变电站综自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新民带领团队对照手册优化保护逻辑,将原本需要8小时的单体调试时间压缩至5小时,整体工程调试工期缩短37.5%。

“只有把设备吃透了,咱们的电网才能更可靠。”黄新民常对徒弟们说,当年啃下的“硬骨头”,都成了如今破解技术难题的“钥匙”。

钻研创新,做电网安全的“硬核把关人”

入行多年,黄新民每天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不论是自己还是同事经手处理过的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消缺过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他都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他对各种操作技术参数烂熟于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排障能手”。

2024年4月,新疆电网220千伏三宫变电站实施综自改造。本次改造需对站内13个间隔、20台保护装置、19台测控装置、17个端子箱以及全部二次电缆进行更换。

在对电缆进行摸排时,黄新民发现该变电站有100多根电缆且走向复杂,对侧连接的端子标识老化不清晰,不厘清电缆两端的具体明细,在改造时就容易发生端子改造遗漏的问题。但若按传统逐根电缆摸排的方式,则至少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清册梳理,严重制约改造进度。

“电缆清册是二次回路的‘地图’,为了今后运维更方便,必须画出一目了然的‘导航图’。”黄新民秉持“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的理念,一头扎进电缆沟,逐个比对电缆标识,在端子排前一蹲就是数小时。他创新提出“可视化电缆清册图”工作法:以间隔为单位,用不同颜色标注电源回路、信号回路、控制回路,在图纸上精确标注每根电缆的起点、终点、芯线功能及端子排编号。

凭借多年深耕继电保护的经验积淀,黄新民仅用3天就完成了常人十几天的电缆摸排工作量,绘制出了50余份变电站“间隔级”清册图。改造期间,施工人员参照他绘制的图纸精准作业,变电站二次回路接线正确率从75%提升至100%,并大大缩短了整体工期。

多年钻研技术创新,黄新民已成为新疆电网继电保护专业的“定海神针”,他先后组织实施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1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25篇,多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国内领先,推动了继电保护领域的技术进步。

传承匠心,点亮青年人才成长之路

从学徒到行业大师,黄新民在继电保护领域摸爬滚打近三十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为当之无愧的“电网工匠”。

回顾成长历程,黄新民始终记得师傅的教诲:“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他看来,职业道德的核心不仅是个人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在于将知识传承给更多人,让匠心在传承中发挥更大价值。

2011年,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成立“黄新民(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开展百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其带领的青年团队“探索发现”QC小组连续三年斩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成为电网技术攻坚的标杆团队。

在近百名徒弟中,“80后”“90后”占比达七成。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黄新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2022年,在220千伏三宫变110千伏三观线抢修现场,他曾因看到徒弟低头看手机而严厉呵斥,却意外发现对方正在通过钉钉群查阅电子图纸。这件事让他深刻意识到:时代在变,传承的方式也需与时俱进。此后,他主动了解每位徒弟的特长,因材施教地带领他们开展创新攻关,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与钻研精神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新一代。

创新工作室既是技术攻坚的阵地,更是人才孵化的摇篮。黄新民将自己掌握的电磁、晶体管、集成电路、智能化等多代继电保护技术倾囊相授,为培养徒弟的“望闻问切”绝活,他常常带着他们用试验仪器观测设备状态、实地聆听运行声响、辨别异常气味、感知设备振动,手把手传授继电保护操作技能。如今,工作室成员中已涌现出6名新疆电力“雏鹰”人才、2名“首席员工”、32名行业专家。

其实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把每一根电缆的接头做到零误差,把每一次故障的排查过程都写成详细笔记。29年里,黄新民那些翻破的英语词典、画烂的电路图、手把手教徒弟时留下的油印,最后都成了台阶——让平凡的岗位,也能长出通向星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