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快餐店成为老人们扎堆蹭凉的“避暑胜地”,引发网友热议。据媒体报道,在山东聊城,不少老人聚在快餐店里乘凉,不仅聊天、打牌,有的还躺在座椅上睡觉。快餐店店员只能尽量沟通,避免长期占座影响其他顾客。
这样的蹭凉场景,其实各地都有,每到高温季就会出现。老人在快餐店聚集,反映出城市纳凉公共空间不足的现实,暴露的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快餐店终究是开门做生意的经营场所,不是消暑纳凉的公益场所。为老人寻找“凉”策,不能要求商家来无限“兜底”,而是需要多方协作,政府则应发挥主导作用。
前不久,江西吉安一家快餐店里也出现老人聚集“蹭空调”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后经政府工作人员介入,店内恢复正常。当地正着手新建两家老年服务站,以满足老人纳凉需求。这是一个有借鉴价值的案例。
各地应主动回应居民纳凉需求,灵活利用公共资源,例如在地铁站、防空洞、体育馆等场所规划纳凉区。事实上,一些地方确实这么做了,效果也不错。社区不妨延长各类活动中心开放时间,在露天处增设遮阳纳凉点。商场等大型商业场所可以采取柔性管理措施,在非高峰时段设立限时纳凉区等。
随着高温天气日益频繁,以及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合适的夏季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于纳凉的老年人来说,也需要多些自律意识,做到文明纳凉。在不影响公共秩序和平衡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让老年人实现“纳凉自由”,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民生工程,正值暑期,期待各地加快推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