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校运会那日,阳光滚烫,操场仿佛被晒得微微扭曲。我站在接力区,手心沁出的汗几乎要打湿那小小的木棒。不远处的起跑线,小明躬身待发——只等发令枪那一声炸裂的脆响。跑道上的空气骤然绷紧,像一张拉满的弓。

当枪声骤然刺破喧嚣,小明疾风般冲出,我只觉心也随那身影一同跃动。他冲近时,我全力奔跑着,努力让彼此速度相融。然而交棒瞬间指尖一滑,木棒坠地发出的脆响,竟如此刺耳——仿佛整个世界只剩那一声闷钝的撞击。我脑中轰然空白,身后队友的惊呼,对手风驰电掣掠过的身影,都如默片般无声而模糊。弯腰拾棒时,膝盖重重磕在粗砺的跑道上,那尖锐的疼痛和羞耻感,几乎将我钉在了灼热的跑道中央。
那次掉棒后,训练场就成了我与自己较劲的战场。每一个夜晚放学后,空荡操场上,只剩我一遍遍重复着奔跑与交棒的动作,直到夕阳熔尽,双腿沉重如灌铅。当汗水浸透衣衫,晚风拂过面颊,我忽然懂得了苏炳添毫秒突破背后那熔铸血肉的汗水:原来每一丝向前的力,都源自于体内被意志点燃的星火微芒。
决赛再次来临,我紧握木棒,指节发白,内心却意外平静。当小明带着风声呼啸而至,棒稳稳落入我掌中——那瞬间传递的不仅是力量,更是团队之间无声的信任与托付。我拼尽全力冲刺,耳边风声呼啸,却分明听见了同伴们撕心裂肺的呐喊。冲过终点时,我们未得第一,却紧紧相拥,汗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那一刻,没有王冠加冕,却获得了比名次更沉实的东西——原来真正的胜利,在于与伙伴一同拼尽最后一滴汗的坦荡与无憾,那失败亦不灭的尊严,正是体育精神最坚实的底座。
去年,当我坐在电视机前,目睹全运健儿赛场搏杀,那如电般凌厉的眼神,那咬紧牙关的执拗,竟让我膝盖上那块早已淡化的旧疤微微灼热起来。体育精神这颗不灭的星火,原来早已由赛场燃入平凡生命深处——它不独为闪耀于顶峰的瞬间而存在,更以灼热温度,熔炼着每个生命在挫败后重新站起的骨力;它如暗夜明灯,引领我们穿越日常的迷途,于每一次跌倒处燃起重生的微光。
全运圣火纵有熄灭之时,而体育精神这束被亿万双手传递的星火,却足以照亮整个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的身影——它从不在高处独燃,而于每一颗平凡心灵内里,悄然点起不屈的微光。
文|曾逸龙 恩平市沙湖镇中心小学 记者柴智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