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沂蒙烽火胶东潮”革命文物寻访与保护传承队奔赴沂蒙精神发源地临沂,开启了一场以“革命文物寻访与保护传承”为主题的红色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实践队通过实地探访红色场馆、聆听革命故事、记录文物史料,并结合新媒体技术推动红色文化创新传播,为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与“大思政课”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追寻红色足迹,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密码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松柏肃穆中,在沂蒙革命纪念馆的史料长廊里,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的峥嵘岁月印记前,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信仰高地,用心灵感悟烽火传奇。
实践队抵达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它高耸入云,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队员们肃立在塔下,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陵园内2000余座烈士墓碑与浮雕墙,记录着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2.4万名烈士的英勇事迹。队员们驻足于烈士纪念碑前,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默哀致敬。

移步沂蒙革命纪念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80余件珍贵文物静默陈列,200多幅历史图片光影交织,共同勾勒出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与沂蒙军民的赤胆忠魂。馆内一处震撼人心的景象令队员们久久驻足:85辆小推车模型蜿蜒盘旋于曲折山路之上。这不仅是一条支前之路,更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具象图景,生动诠释着老区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卓绝的执着信念。
最后,实践队来到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参观了“战史陈列”“司令部作战室”等主题展区,通过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重温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大地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馆内陈列的《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战士们使用过的土造地雷、缴获的敌军武器等实物,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沂蒙精神。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深情讲述的“沂蒙红嫂”以乳汁救治伤员、“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等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将“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浸润进每一位队员的心田。
创新传播路径,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此次实践不仅停留于史料挖掘,更注重革命文化的当代转化。实践队计划结合寻访成果,策划系列创新传播活动:
新媒体矩阵传播:制作“文物寻访与解码”系列短视频,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以青年视角解读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校馆联动思政课:与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共建“纪念馆里的思政课”,通过“文物讲解+情景演绎”模式,将实践成果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堂。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炬。”实践队队长、经济学院24级本科生胡锦翔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寻访+传播’的双轨实践,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教育从纪念馆走向校园、走向社会,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后续,团队将持续深化与临沂市文旅局、纪念馆的合作,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红色教育模式,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贡献富有山大特色的智慧与方案。
此次沂蒙之行,是山东大学青年学子自觉担当红色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实践。当厚重的革命历史与青春的澎湃创意碰撞,当无声的文物档案被赋予有声有色的时代表达,一段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正在这片英雄土地上蓬勃生长。
下一步,“沂蒙烽火胶东潮”实践队将前往烟台、青岛等地,继续追寻红色足迹,传播革命文化。
编辑:郑楚翘 通讯员:游艺凡 胡锦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