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好军嫂”事迹自羊晚传扬,她的命运因广州改变丨寻找当年的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09:36:00    

人物小档案

韩素云,1961年出生于山东梁山。为支持丈夫戍边卫国,多年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因长期劳累患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1993年底,其事迹自羊城晚报报道后感动无数人,随后获其时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无偿救治。数十年来,她积极回馈社会,坚持公益事业。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等荣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6月28日,羊城晚报记者赴广西南宁再访韩素云。图/记者 蔡嘉鸿

6月底的一天,广西南宁。韩素云与丈夫倪效武坐在家中,沏茶、看书,享受着退休后的自在时光。

30多年过去,“好军嫂”韩素云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曾被病魔折磨得心如槁木的她,历经风雨,依旧神采奕奕,笑对人生。

“是《羊城晚报》救了我,是医院救了我,我对广州有着深厚感情。”回忆往昔,韩素云眼含热泪。这数十年,她始终坚守“真诚做人,真心待人”的原则,她始终坚信,这人世间,情谊和爱心最宝贵。

《羊城晚报》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报道,让“好军嫂”韩素云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图/记者 丰西西

深情回忆:羊城大爱让她重获新生

30多年前,为了支持丈夫倪效武戍边卫国,年轻的农家妇女韩素云,咬牙独力挑起家中重担,不幸积劳成疾,患上人称“新癌症”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虽经多方救治,病情不见好转,还负债累累。

1993年12月30日,《羊城晚报》的《社会广场》版以《心的呼唤,爱的奉献》为题,报道了这位军嫂的故事。1994年1月1日晚,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袁浩看到了这篇报道,这位专攻股骨头坏死的专家,决心为韩素云做点什么。三天后,医院决定:为韩素云无偿治疗。

自此,一场持续数月的爱心接力在羊城展开——《羊城晚报》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报道,让“好军嫂”韩素云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许多热心市民纷纷前往医院看望素不相识的韩素云,温暖与爱心让她重获新生。

“没想到,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得到了广州人民无私的帮助和厚爱!没想到,跑了多个地方都没治好的病,在广州治好了!没想到,《羊城晚报》关注到了我们两个普通人,把我们的遭遇报道出来,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时隔30余载,倪效武对当年点滴记忆犹新。捧出珍藏多年的《羊城晚报》剪报,夫妻俩一同翻开了那些珍贵回忆——

韩素云与丈夫倪效武在家里阅读当年报道他们事迹的《羊城晚报》。图/记者 蔡嘉鸿

1994年初,确认了广州的医院可以为韩素云免费治病的消息后,他们兴奋得一连几天都睡不着。时年1月19日,韩素云在倪效武的陪同下,抵达广州火车站。“当时,医护人员们在月台等着我们,把我们接到医院,感觉像做梦一样。”韩素云至今难忘,入院后,从精心安排的病房,到全方位保障的手术,再到周到的术后护理,她无不得到妥帖照顾,连一同来的女儿也被安排进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幼儿园免费就读。“老教授(袁浩)收我为‘干女儿’,医护人员都对我特别好。那些数不尽的关心和爱护,让我一生难忘。”韩素云说。

1994年1月19日,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到广州火车站接韩素云至医院治疗。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

1994年1月,第一附属医院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军嫂韩素云。图为袁浩教授进行治疗方案分享。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

“素云被接到医院治疗后,各方对我们都非常关心。每天都有人来看望素云,嘘寒问暖。”倪效武回忆道,当时就连他上街买东西,有市民认出他来,都会立即打听韩素云的病情。1994年4月16日,倪效武到机场路去冲洗相片,店主见他面熟,问他是不是“好军嫂”韩素云的爱人。确认之后,店主立即把“未付”的订单改为了“免费”。

1994年9月15日,韩素云在第一附属医院治愈出院。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

“我们衷心感谢当年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每一个人。广州人民正直、善良,充满爱心,是大家救了我的妻子、我们全家。”倪效武动情地说。

2004年2月,韩素云十年后重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

笑看未来:人间真心真情最珍贵

30多年过去,岁月在人们脸上留下了痕迹,而人与人之间的珍贵情谊,依旧如珍珠般璀璨。说起广州,说起《羊城晚报》,韩素云深感亲切。

“2024年11月,我回广州了,去了羊城创意产业园,到了岭南报业博物馆,见到了很多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对我特别热情。到了那里,我就像回娘家一样!”韩素云说,30多年来,羊城晚报多次派记者前往山东、广西等地采访,让她的故事得以传扬。“黄常开、樊克宁、陈国、赵仲炜、董育芳……”那些熟悉的名字,那些曾经的回忆,如电影般在她眼前闪过,倒映在她晶莹的泪花里。

“无论是老教授和他的弟子、护士长,还是社会爱心人士,每一个人都对我特别好。这么多年过去,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韩素云说,广州是一座很有人情味的城市,她每一次回广州都是探亲。

2009年10月19日,韩素云重返医院看望袁浩教授,袁浩教授查看韩素云复查结果。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广东人善良、包容,充满大爱。当年他们都是陌生人,却愿意给我那么多的关心和帮助。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就像家人一样。”比如,当年素不相识,却转好几趟公交车到医院给她送鸡汤的林长友、胡秉乾夫妇;当年专门到病房看望她的萧月好老师;等等。韩素云说,虽然他们都八九十岁了,但每一次见面还是分外热情,大家亲亲热热地聊着天,说着各自的近况。

如今的韩素云和倪效武均已退休数年,女儿前前也已成家立业,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简单而温馨。回望过往,韩素云说,她是幸运的,在人生艰难的时刻,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助和关爱,给了她直面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谈及未来,她依然是那么乐观豁达。“无论做什么事,脚踏实地地干总是对的。”韩素云说,她始终坚信,应当真心待人、真诚做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爱心,比金钱更宝贵!”

韩素云与丈夫在家里喝茶。图/记者 蔡嘉鸿

记者手记

素云大姐的拥抱

时隔近八年,我再赴南宁采访韩素云。和当时一样,一见面,她就准确地叫出了我的名字,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丝毫没有许久未见的陌生感。

素云大姐身上有一种蓬勃的“能量场”。这能量并非张扬,而是源于她生命底色的爽朗与真诚。她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医院时、到羊城晚报时的各种场景,字字句句都是真情实意;她热爱生活,喜欢种花、喝茶,每天把家里收拾得整洁明亮;她十分自律,至今保持着阅读和运动的习惯。

重情,是素云大姐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泛黄的老照片、褪色的旧报纸,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她说这些都是珍贵的记忆;当年曾向她伸出援手的人,早已超越了“恩人”的范畴,成为她口中血脉相连的“亲人”;一篇杂志上的凡人善举,都能让她感动万分。“人世间,情谊与爱心最珍贵”,这句话从她口中说出,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而是那么笃定和珍视。

2004年2月28日,羊晚头版《重访好军嫂 十年韩素云》报道。包括这张报纸在内的诸多报道,韩素云夫妻俩珍藏至今。图/记者 丰西西

正是这种根植于日常、流淌于血脉的真情实感,构成了她最强大的生命磁场。我甚至感受不到那些荣誉、光环所带来的“遥不可及”,她那么朴素、真实,又那么真诚——

她说我从广州来,是羊城晚报的记者,就像家人一样。

她说自己是幸运的普通人,遇到了那么多好人,得到了那么多关心和爱护。

她说走过山山水水,脚下高高低低,人生风风雨雨,路途弯弯曲曲,付出多多少少,收获点点滴滴,彼此开开心心,才能事事如意。

她以感恩之心面对世界、以善良之心回应际遇;她用朴实的话语,传递人生哲学,温暖每一个遇到她的人。

离别之际,素云大姐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依旧那么温暖、有力。

致读者诸君

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系统性变革全面启动之际,羊城晚报常态化开展“寻找当年的你”活动,征集读者用户与羊城晚报的情缘故事线索。您可以通过羊城派客户端“记者帮”报料,或私信羊城晚报微博号、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提供宝贵线索、讲述动人故事。

文 | 记者 丰西西图 | 记者 蔡嘉鸿(图片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