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五一”小长假
今年的假期
你和家人来云南了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
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
而是让近400万人“住进生活”的
旅居天堂

图源:彭锡、李建国、陈欣波、刘正凡、大理发布、文山发布
有人住进滇池边的海晏村看日落
有人到曲靖土瓜冲村触摸乡愁记忆
有人到文山六郎城村体验石斛康养
有人干脆租下沙溪古镇的老院子
久居下来
……
始于山水,归于烟火
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乡村
感受乡愁烟火,体验别样“村”光
↓↓↓↓

昆明海晏村
许你一场浪漫的落日

海晏村日落景色。云南网记者 彭锡 摄
每逢晴天傍晚
昆明滇池畔便上演着一场
自然界的绝美盛宴
红日缓缓西沉,天际由湛蓝渐变橘红
远处的西山隐现于霞光之中

海晏村日落景色。云南网记者 黄兴能 摄
在绚烂的晚霞里
海晏村静静地伫立着
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云南古渔村
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成为观赏滇池落日的绝佳之地

海晏村。云南网记者 彭锡 摄
站在海晏村的古码头遗址望去
霞光映照下的粼粼湖面泛着金光
几只水鸟掠过水天相接处
定格了一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
动人画卷
现场游人如织,共赏这浪漫的美景

在海晏村看一场日落。云南网记者 胡妤雅 摄
历史上,海晏村曾以
鱼米之乡与繁华码头而闻名遐迩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
它一度沉寂
如今,凭借着这绝美的落日景观
海晏村再度焕发生机
摇身一变成为昆明乡村旅游新名片

海晏村村貌。云南网记者 舒倩 摄

海晏村里的小吃店。云南网记者 舒倩 摄
今年春节前
海晏村还迎来了第一家海景民宿
——山隐筑
它的开业不仅为游客提供了
全新的住宿选择
也成为滇池旅游的新亮点
助力“诗与远方”带来更多美丽经济

滇池畔山隐筑内的秋千。云南网记者 高吴双 摄
在旅行间歇
尝尝海晏村的老酱煮鱼
或是来一顿现舂酸汤火锅
亦或是尝尝当地有名的
云炉土窑柴火面包
……
用一口美食,打开旅居者的味蕾

现舂酸汤火锅。图源:掌上春城
曲靖土瓜冲村
“空心村”变打卡地
云南旅居产业走红
源于曲靖一个叫土瓜冲的村子
这个村在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后
十几个年轻人与当地政府和村民
合作发展乡村旅居
带火了村子,带动了农民增收
也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
曾经不起眼的“空心村”
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旅居村”?
成为游客向往的“热门村”?
而成功的秘诀,就是当地探索出了
以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
村民参与的乡村开发模式

辞职来土瓜冲村开店的袁云和小伙伴们打造的“围炉煮茶”。图源:云岭先锋
2023年
土瓜冲村盘活老旧房屋资源
77套老房子
被改造成了旅居民宿和旅游业态
游客来到村中
可以体验烤制一盘土窑面包
品尝一杯云南普洱茶
吃一桌新鲜可口的农家宴

入驻的年轻人在制作面包。图源:云岭先锋

游客在改造后的小院内喝茶聊天。图源:云岭先锋
走进土瓜冲
村里处处能见到采风写生的创作者
记录着乡间的一草一木
不少创业者也在村中发现新机遇
在土瓜冲村的岩彩工作室
正是文化旅行的一个代表
在这里,体验岩彩绘画
品味云南小粒咖啡的游客络绎不绝
随着土瓜冲村人气越来越旺
餐馆、咖啡馆、书店等生活业态
不断涌现
健身步道、花海露营、露天电影等
娱乐项目不断推出
吃、住、行、游、购、娱、健、养等
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土瓜冲村。图源:“马龙发布”微信公众号
漫步于土瓜冲村
只见阡陌交错、花木环绕、土屋俨然
新老村民悠然闲坐
满满的松弛感令人宁静愉悦
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
文山六郎城村
石斛康养旅居胜地

六郎城村。图源:“文山文旅”微信公众号
六郎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杨六郎之子杨文广曾在此
屯兵平定政权,村子因此得名
然而,真正让六郎城声名鹊起的
并非历史,而是漫山遍野
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
野生铁皮石斛

六郎城村铁皮石斛。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来到六郎城村的旅客
大多是冲着“仙草秘境”的美名
好山好水出好药
这里平均海拔1260米
年平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达82%
每立方米负氧离子达5000个以上

六郎城村。图源:“文山文旅”微信公众号
六郎城村把石斛资源优势作为
发展康养旅居的掘金点
建成万米石斛观光长廊
让游客在“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休憩养生
开发打造精品民宿
深挖石斛药食同源价值
推出独具特色的养生石斛宴
打造了集种植、观赏、品尝于一体的
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六郎城村。图源:“视听广南GNTV”微信公众号

六郎城村。图源:“视听广南GNTV”微信公众号
远眺青山、满目苍翠
步入村落、诗情画意
古色古香的六郎城村
水泥路曲折蜿蜒,农家院幽静雅致
家家种石斛、户户不重样

六郎城村。图源:“文山文旅”微信公众号

六郎城村。图源:“视听广南GNTV”微信公众号
从曾经的贫困村
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康养旅居村
六郎城村围绕“一株草”
实现从“卖原字号”到“卖制成品”
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的转变
大理沙溪古镇
安放心灵的隐世桃源

大理州沙溪镇寺登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晨雾未散时,踏上玉津桥
黑潓江的流水裹挟着茶马古道的铜铃声
从唐宋的薄雾中蜿蜒而来
这里是大理剑川沙溪古镇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誉为
“活着的文明标本”

大理沙溪古镇。图源:“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
沙溪是一部“活着”的茶马史书
岁月在此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触
古街古巷的石板路
记录了昔日马帮的足迹
斑驳的古戏台
似乎还萦绕着动听的戏曲
兴教寺的古老壁画叙述着
时光流转的沧桑故事

大理州沙溪镇寺登村的茶马古道。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大理州沙溪镇玉津桥一景。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沙溪,不止属于历史
更是一片让心灵得以安放的“故乡”
清澈的溪流缓缓流过古镇
溪边的垂柳轻柔摇曳
漫步其中,微风轻抚
在街边小店点上一杯咖啡
静享这份宁静的时光

在沙溪镇华龙村,村民何桂珍将冲泡好的咖啡递给游客。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沙溪镇北龙村先锋沙溪白族书局。新华社记者 刘莲芬 摄
若你向往旅居生活
沙溪古镇无疑是上佳之地
清晨,被清脆鸟鸣唤醒
午后,闲看云卷云舒
夜晚,枕着古镇的静谧入眠

游客在沙溪镇寺登村古戏台前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沙溪的时光是柔软的
像黑潓江的水
漫过古桥、书页与雕花的窗棂
这里没有喧嚣
只有不经意间与历史的邂逅
或是古戏台飞檐下的燕子
或是市集上一声白族调的清唱
……

石宝山歌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姜伍发(右)和徒弟在排练节目。新华社记者 刘莲芬 摄
若你渴望一场“逃离”
沙溪会告诉你,所谓的远方
不过是把日子过成诗

沙溪镇寺登村村民将鸭子赶回家。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从古至今
“云南”不只是一个地名
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
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
这里的一切
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在这里
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
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
今年“五一”,我在云南等你!
资料来源:云南日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文化中国行》、掌上春城、云岭先锋、“马龙发布”微信公众号、“文山文旅”微信公众号、“视听广南GNTV”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姬祥虎
海报设计:方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