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储楚现场书写“呼吸”:外滩的艺术心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19:54: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咪佳

整个展厅陷入一种奇特的静默:二十分钟里,她以身体为轴心,呼吸带动手腕,在素白宣纸上留下彩色的律动。观者不自觉地跟随她的呼吸节奏——吸气时笔尖轻提,呼气时墨色深垂,人与艺术在此刻达成了最原始的共鸣。

上海外滩八号,跨界艺术家储楚在“呼吸”艺术邀请展现场提笔挥毫。宣纸铺展,墨香浮动,一支毛笔在呼吸的节奏中游走——这不仅是书法,更是一场生命的共振。

艺术疆域的拓荒者

储楚的艺术基因里刻着跨界融合的密码。2000年,她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七年后,她摘得该校新媒体硕士学位;又经过八年深耕,在2015年成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这条横跨十五年的学术之路,铺就了她打破艺术边界的基石。

如今储楚身兼多重身份: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摄影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兰亭书法社副秘书长。多重角色背后,是她对“师自然万物以为气韵,博古今中外以为内容”艺术理念的践行。

她的作品被全球重量级艺术机构争相收藏。从巴黎卢浮宫到费城艺术博物馆,从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到香港水墨博物馆,这些殿堂级机构收藏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跨越文化疆域的艺术语言。

艺术与生命的同频共振

在“呼吸”艺术展上的现场书写,储楚将身体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媒介。一呼一吸间,墨迹在宣纸上生长,如同生命在时间长河中延展。这种创作方式根植于她对“万物皆有呼吸”的深刻理解。

储楚的《七十二候》系列早已显露她对生命节律的敏锐把握。该系列双联画呈现天体运行带来的细微气候变化,每五天气象流转即为“一候”。她通过摄影与绘画的对话,捕捉自然界中“蛰虫始振”“草木萌动”等微妙变化,这些正是大地呼吸的痕迹。

“花信风”概念在她的创作中反复出现。中国古人将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分为二十四候,每候以一种花期最准的花作为信使。储楚在《二十四节气》系列中,以影像叠加书法重现这种生命节律,让观者看见时间流动的形态。

墨影流光,传统艺术的当代转译

细观储楚代表作《璀灿的星——蓝田玉暖》,可窥见她独特的艺术语法。作品拍摄于杭州西湖灵隐寺的松林,她运用影像双叠与倒置技术,将唐代李商隐诗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以不同色彩字体书写于背景。

文字与松影交融,营造出温和静谧的意境。这种多重媒介的交织——摄影的纪实性、书法的表现力、绘画的意境营造,构建起储楚标志性的艺术语言。

2024年深圳“墨影流光”展览中,她的《城市·星盘》将林立高楼化作水墨群峰,金字小楷如星辰散落其间。策展人尔威评价:“储楚的作品既能够表达人精微的情感,又能包容不同的艺术元素。”

2025年初纽约“万物之境”个展中,储楚从早期树枝摄影到近期彩色书法作品完整呈现其艺术轨迹。艺倡画廊的展厅里,东方哲思与西方当代艺术展开对话,二十四节气与西方诗歌在画布上共鸣。

呼吸现场,外滩的艺术心跳

外滩八号“呼吸”邀请展的现场书写,成为储楚艺术理念的浓缩呈现。她选择的十二分钟创作时长暗含深意——这恰是人体完成三百次完整呼吸循环的周期,让艺术行为成为可量度的生命仪式。

展厅中,储楚身着素色长衫,面对两米长的宣纸静立片刻。随着第一次深呼吸,笔锋触纸,墨色由浅入深。观者见证墨迹随艺术家呼吸起伏,时而如游丝轻颤,时而如云团凝聚。这种即时性创作模糊了创作者与观众的界限。

“当我们共同呼吸时,艺术不再是被观看的客体,”储楚在创作后分享,“它成为连接所有在场者生命体验的纽带。”这种理念延续了她对“万物互联”的探索——如同《树语》系列将《诗经》章句藏于枝杈阴影,让文字在树影间低语。

储楚的艺术探索从未停止。从杭州西湖边的松影到纽约画廊的聚光灯,从《二十四节气》的时序流转到外滩现场的呼吸律动,她不断证明:当毛笔在呼吸中游走,墨迹便有了心跳;当观众随之同频呼吸,艺术便完成了最古老的仪式——将分散的个体,聚成同频的生命。

今年十月,储楚的“时光的边缘”双个展将登陆硅谷坤利亚当代艺术画廊。据策展人透露,届时她将带来“可呼吸的书法装置”——当观众向传感器吹气,水墨线条将在屏幕上如藤蔓生长,让太平洋彼岸的呼吸,汇入东方水墨的永恒律动。

(*文内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