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炒菜机器人能拿下餐饮业的未来吗?丨不懂就问——经济热点一线探访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1:32:00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李强

餐饮业的后厨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而这场革命的引爆点,是一台台不锈钢外壳的炒菜机器人。

近日,北京炒菜机器人拿下京东亿元大单引发网络热议。可以看出,机器人的风已经“吹”进了餐馆。拥有炒菜机器人,能不能赢得餐饮业的未来?带着疑问,近日我们走进餐馆、炒菜机器人企业寻找答案。

秋金川味小炒后厨。

8月15日中午,正是用餐高峰,在秋金川味小炒天廊店取餐区,一盘盘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小炒被端出,外卖骑手进进出出,堂食客人坐满大厅。我发现,在端上餐桌的部分菜品上,插着一个小旗帜,上面标注“机器人炒菜”。

而对机器人炒制的菜品,顾客现场给我这样的反馈:“没吃出来是机器人炒的。感觉还可以。”一位年轻顾客边吃边评价;另一位中年顾客则略显兴奋:“我以后也买个机器人回去,味道还可以。”

我问了一圈,多位顾客指向同一个结论:如果不标注机器人炒菜,是分不清到底是人炒的还是机器炒的。

秋金川味小炒后厨的炒菜机器人正在炒菜。

味道过关,是市场接纳的第一步。但对于餐饮业而言,炒菜机器人能真正替代大厨吗?

在秋金川味小炒的后厨,我看到6台炒菜机器人正在高效运转。厨师周鑫边忙边给我介绍:“我们是2个人操作6台机器,基本上一个菜1到2分钟就出锅,效率很高。”当被问及技术要求时,周鑫坦言:“程序公司已经给编好了,直接下发到门店炒菜机上面,只需要点菜的名字,它就开始炒制了。”

关于炒菜至关重要的“锅气”,周鑫指着机器解释:“炒菜机器人功率有2.5千瓦,温度可以烧到最高300度,每份菜是单锅小炒,炒出来有锅气。”

我发现,成都有不少餐馆已经在使用炒菜机器人,例如冒椒火辣、朱光玉火锅,还有一些东北菜、湘菜、粤菜馆。

既然有应用市场,那炒菜机器人能不能掀起后厨“革命”?

四川熊喵大师科技有限公司从2019年便进入炒菜机器人赛道,前后经过5次迭代,直至今年1月份,其研发的炒菜机器人才正式投入市场,截至七月,熊喵大师出货量为500多台,今年预计将出货3000台。

熊喵大师AI数字菜品清单。

公司创始人黄天勇拥有20余年的餐饮从业经验。在他看来,炒菜机器人市场的爆发,源于其精准击中了餐饮行业的痛点。他坦言,在他拥有百余家中餐馆的时期,每家门店通常配备8至9名厨师。 令他头疼的是,菜品出品稳定性难以保障。消费者时常反馈菜品口味有波动,但经营者难以有效掌控厨师每天上班的工作状态、情绪起伏以及时间投入, 这直接影响了菜品出品的一致性。

在黄天勇看来,目前行业更大的痛点是:中餐行业处于高度竞争状态,整体利润率偏低。在扣除高昂的人力成本、店铺租金与能耗、市场营销费用以及外卖平台抽成后,“很多中餐只有几个点的利润率。”

市场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趋势。 章鱼小数据的创始人谭海林表示,当前消费者对于中式正餐的可接受价格基本维持在人均30—60元。 客单价中枢下移,但消费者对口味与品质的要求并未同步降低。

在出品稳定和严控成本要求下,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引进炒菜机器人首先是一笔经济账。

黄天勇算法很直接:熊喵大师每台炒菜机器人售价在1.9万元到3万元之间,传统炒菜馆厨房是4个火眼灶,一对一要配4个厨师,每个厨师工资大概1万元。现在后厨换成4台机器人,1个阿姨就能够操作,每月工资4000元。

一台智能炒菜机是一个厨师三个月的工资,能解决厨房2到3年的生产问题。他算总账说:“每个月灶上能节约70%成本,门店整体能节约30%成本。”

炒菜机器人中控设置。

熊喵大师炒菜机器人市场反馈怎么样呢?黄天勇介绍说,市场正引来积极反馈,每个月出货量在200—300台。“八月我欠了客户100多台货,工厂正在加班加点生产,第二条生产线也已建成。”

就在8月9日,熊喵大师和锅圈食汇签订战略合作,获得锅圈资本2000万元投入。同时,锅圈旗下的锅圈小炒项目将在今年开启,定位为社区食堂,计划三年时间开启万家店。“每家锅圈小炒店大概使用8到10台炒菜机器人,可为熊猫大师炒菜机器人提供大概6万台的购买量。”黄天勇盘算这笔大账说。

当前炒菜机器人作为新兴事物,它应该是什么样,尚未有行业标准。虽然炒菜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黄天勇表示,行业预估,炒菜机器人拥有万亿级市场。这个赛道已经打开,但是目前中国的智能炒菜机市场才刚刚破百亿,只有2%的占有率。由此可见,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

此外,技术瓶颈依然存在。炒菜机器人严重依赖标准食材处理。比如鲜切肉片,由于厚度存在差异,会导致炒制后的口感不一致。因此,炒菜机器人发展的下一步,将是与食材供应链体系的深度绑定。另外,在黄天勇看来,产品质量非常重要,“在商用厨房环境中,机器的耐磨性和实际应用更为关键,它不能是一个工业垃圾。”

出品人:谭江琦

总监制:钟岚

监制:赖永强 毛漫丁 刘莉 王代林 刘若辰 史册

统筹:陈旻翔 赵丹

撰稿:兰珍

摄影:李强

剪辑:李蕾

海报设计:刘津余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点击图片查看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