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屏见“好”|80后“船二代”逆袭突围,13年造出300多艘钢壳大渔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07:43:00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在青岛,有一家民营造船厂,其设计制造的渔船因拖力大、跑得快且耗油少而闻名业内,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年均新造订单超20艘,维修保养60余艘。不仅如此,这还是青岛第一家制造钢壳船的船厂,也是当地目前制造近海捕捞渔船最大的船厂,13年来,他们制造出300多艘钢壳大渔船。

船厂老板徐林云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父亲就开始造船,用的是传承百年的老手艺,在1994年成立了青岛城阳区最早的造船厂之一。那时,厂里的主流产品还是木船。

木壳船虽轻便、价格低廉,但抗风浪能力差,耗时得几个月,几乎全部需要人工完成。而钢船的钢材采用数控切割,100多吨的钢材,两三天就能完成,制造工艺也相对简单。随着时代变迁,渔业作业标准不断提高,钢船逐渐成为渔民的首选,厂里的生意也江河日下。

“我们有造船经验,所以设计方面很快就转型了。”2011年,31岁的徐林云从父亲手里接过船厂,他顺应市场规律,成立了青岛宝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但转型就像逆流而上,不会一帆风顺。“第一年造了两艘船,赔了将近100万。”徐林云介绍,尽管钢船制造工艺比传统渔船简单许多,但钢材价格起伏较大,第一年他们就因此吃了大亏。他们签订合同以后,每吨钢材上涨了一两千元,只能赔本交付。此后,他们逐渐掌握了市场规律,才开始扭亏为盈,扩大规模。

“我们的拖网渔船马力大,跑得赢最快的鲅鱼。”“流刺网渔船跑起来省油,一年能省好几万。”说起厂里产的这些钢船,徐林云如数家珍。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他们进行了专门改进。例如,对底部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让渔船轻便跑得快,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客户因此慕名而来。

目前,徐林云船厂的订单除了来自东营、烟台、威海和青岛等地,超过一半是来自省外。“在近海捕捞渔船制造里面,我们是青岛地区最大的,省内也排前三。”徐林云说,一艘船的周期大概两三个月,他们船厂可以同时建造十几艘。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电动化我们也在研究和适应。”回望来时路,徐林云感慨万千,也正因有了这些经验教训,他有信心带着船厂继续远航。目前,徐林云的船厂正尝试与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向智能化、电动化渔船设计制造进军。

(大众新闻·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大众新闻编辑 周凡婷 徐晨 设计 吕文佳)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理工男跨界做景泰蓝拿了省金奖,让非遗绽放生活之美

开屏见“好”|8万斤西瓜滞销,瓜贩无钱治病,他们紧急行动

开屏见“好”|沂蒙98岁抗战老兵:火网中用身体接通电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