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接国家战略 扎根人民意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0:19:00    

白宛松 刘鹏飞

5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启动,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网上窗口再次开启。2020年,“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2022年,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进行网络征求意见,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几次中央层面的创举,是以探索机制化的方式将主动察民意、听民声、汇民智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党的社会工作、群众工作也从“联系服务群众”向“凝聚服务群众”深刻转型。

从“树洞式表达”到“机制性转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在于其既能“顶天”对接国家战略,又能“立地”扎根人民意志。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使群众建言从零散的个体诉求升华为系统性治理资源。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为例,来自基层的“互助性养老”“白色污染”等建议最终被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和“十四五”规划,成为“人民智慧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机制在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征集过程中,超850万件网民建言蜂拥而至,从民生细微处汇聚成国家治理的大江大河,生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与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意见征求中,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均作为受权平台深度参与。以此为基础,人民网创新推出《人民建议》专栏,协同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构建互联网时代建言文化生态。“领导留言板”构建了“征集—留言—审核—办理—反馈”的制度化闭环及各地区各部门全接收、全办理的模式。随着网民期待通过平台直通决策层并获响应,公众逐渐意识到“发声”的价值,最终形成“越参与越信任”的良性循环。

数字技术重塑民主参与广度与精度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民主参与的时空边界。从“板凳议事”到“云端发声”,基层治理的触角借助数字化工具无限延伸。

作为人民网连续15年打造的全国两会建言品牌,2025年“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引入AI智能引擎,使群众从“打字留言”转向“语音输入”,将碎片化语言迅速转为建言文稿,技术门槛的降低让老年人等群体也能便捷发声。这种“神经末梢式”的参与机制,使民主实践从两会会场延伸到街头巷尾,形成“人人可建言、时时能互动”的立体网络。在此次“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征集活动中,AI智能引擎将继续发挥作用。

数据治理的深化更凸显建言文化的科学维度。人民网通过分析历次征集活动留言数据,精准识别经济民生期待。依托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标签分类系统,构建涵盖时空特征、情感倾向、风险层级的民情数据集,为精准预判社会诉求、防范治理风险提供动态数据引擎。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民意挖掘,使政策制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沉默的少数”不再被忽视。

探索互联网建言文化,赋能系统性治理创新

现阶段培育积极的网络建言文化生态,需重点突破三个实践维度:一是从中央层面健全机制规范与示范引导,通过顶层设计框架明确建言征集的规范程序,推动“阶段性问计”向“制度化纳谏”转型;二是强化反馈机制与转化效能,依托数字化治理工具构建“建议可追溯、办理进度可视化、转化成果可感知”的全链条响应体系,确保民意输入与政策输出形成动态闭环;三是激活社会多元智慧动能,建立覆盖专家学者、行业骨干、基层实践者的多层次激励机制,使分散的社会智力资源转化为系统性治理创新动能。

这种从制度设计到治理效能的转化路径,在人民网《人民建议》专栏的生动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人民建议》专栏自建设以来多次为中央及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提供人民建议征集服务,如西藏自治区采纳网民“加快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议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黑龙江省将教师关于“中小学生课桌尺寸调整”的呼声转化为民生政策,甘肃省文旅厅把群众提出的文旅产业升级方案纳入本省“十四五”专项规划。从“指尖建议”到“政府案头”再到“民生答卷”的转化轨迹,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核心价值。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最广泛”的民主,更是“最管用”的民主。“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的过程,也是14亿人民通过数字通道凝聚智慧、凝聚共识,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篇章的过程。#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

点击链接进入“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征集页面:

https://liuyan.people.cn/GB/178291/218130/460024/46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