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
国家数据局日前披露,我国已在北京、湖北等地部署建设10个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支持各地在培育经营主体、繁荣壮大数据市场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各地将因地制宜,推进试验区建设,加快探索数据市场化价值化路径,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
2025年,国家数据局积极推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地方在数据产权、市场生态培育等8方面重点推进35项试验任务。
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大力度支持试验区建设,及时跟踪评估,加强经验总结,促进互学互鉴,实现“一地创新、全国复用”。
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数据领域情况新,变化快,是一项全新事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我国数据工作明确的八大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发挥试点试验的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支持更多地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推广局部地区或特定领域的主要成果,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2025年6月,国家数据局积极推进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决定在北京、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贵州10个地方,部署建设10个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各试验区还主动作为,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明确了各自试验探索的重点方向。山东、河南、贵州、辽宁分别结合所在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湖北、湖南发挥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坚实、数据应用场景丰富优势,着力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10个试验区落地以来,各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涌现了不少新探索新做法。在数据产业培育方面,安徽率先培育认定省级数据企业和数据产业园,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数据企业;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探索上,北京打造“领域+场景”的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模式,累计为银行、保险、担保等6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70万家市场经营主体提供服务超4亿次;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数据开发利用上,湖北在170家医院部署病理AI系统和数字化病理扫描设备,联通三甲医院的病理医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甲医院的诊断服务;山东打造公路运行监测与预警发布体系,实现97%的事故可在1小时内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数据要素综试区怎么建,在日前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各试验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北京印发《关于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制度引领、流通赋能、产业支撑、共建共享,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导市场主体共建试验区。2025年北京试验任务中,约80%都有市场主体参与。通过北京数标委搭建数据标准平台,目前有100余家成员单位参与全市数据标准创制。
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立足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提出“四数一优化”总体政策措施,集中发力、深化改革,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公开透明可预期原则,贵州制定出台《贵州省鼓励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十方面40余条举措,全面落实“免申即享”,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整合了省级多只百亿级产业基金以及工信、科技、发改等领域数十亿元专项资金,对有需求的数据企业给予“真金白银”重点支持。同时,闭环完善,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快速响应企业的困难诉求,打造开放包容、服务高效的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湖北作为科教资源、医疗资源大省,在病理数据这一领域,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驱动,通过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湖北实现数据资源省域汇聚,在170家医院部署病理AI系统和数字化病理扫描设备,助力病理医生阅片速度提升40%以上,AI辅助诊断覆盖率达95.88%,疑难病例诊断符合率达到87.59%。同时,创新性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远程诊断,有效激活了三甲医院病理医生潜能和提升基层病理服务能力,县级医院病理服务可及性从58%提升至92%,患者跨区域就诊率明显下降。据医保部门测算,改革全面推开后,年节约医保基金超5800万元,全省每年可减轻住院患者医疗交通食宿等负担约16亿元。
近年来,安徽在全国率先培育认定省级数据企业和数据产业园,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数据要素型企业,有力促进了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安徽还出台了省级专项政策,对新增算力规模400P以上的建设项目给予补助,对在皖企业、高校院所等算力使用方给予不超过算力总支出20%的补助,各项政策累计兑现近4亿元,服务200余家企业,撬动作用明显。